台灣傳統文化當中,早期在北部茶產區,茶農在工作時以即興對唱的「相褒歌」來傳情達意或互相應和,致力投入「相褒歌」文化研究的資深文史工作者林金城,從採集到的數百首「相褒歌」中,編纂成「石碇相褒歌」,讀者可由簡樸趣味的褒歌詞曲中,感受先民留下的豐富意境和茶產業文化。
林金城長期致力於台灣「相褒歌」資料的研究蒐集,他指出,石碇區的安溪泉腔可謂現存最古的閩南語,保存古老的泉州北部山區方言特徵,是石碇相褒歌的另一特色。
他走訪石碇當地10多位還會唱「相褒歌」的耆老,並從蒐集到的數百首褒歌中擇其不落俗套、旨趣豐饒又深具地方風情特色的唸謠,加以標音、注解,編纂成「石碇相褒歌」一書,內容則奠基於素樸的生活經驗,語言活潑、情感直率、詞語風趣而有深致,文學表現精采動人。
褒歌的釋義、析賞則由金山高中國文科老師許亮昇負責,許亮昇於2003年即與林金城合作出版「金山相褒歌」一書,頗受好評,兩人在18年後再度攜手合作,為傳承台語文化貢獻心力。
林金城除了蒐集「相褒歌」,也經常到學校進行「相褒歌」教學,坪林國中校長歐志華說,「相褒歌」因為老一輩逐漸凋零而式微,校方啟動搶救相褒歌大作戰,讓學生以文化調查方式採集相褒歌資料,林金城教大家台語八音,還有耆老到校示範演唱,讓「相褒歌」聲再次在茶鄉繚繞迴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