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會不會走向負利率?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把話說得很白,負利率政策「弊大於利」且成效不彰,央行報告裡更是直言有四大「害」,包括未能達成提高通膨預期目標、弱化銀行中介功能、不利金融市場運作、並鼓勵銀行及投資者承擔過度風險,不利金融穩定。
楊金龍在18日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上指出,歐元區和日本有很長一段時間採取負利率,用意是提高通膨預期,但效果並未顯現:其次,負利率導致銀行利差與獲利空間縮小,如果沒有美國黑金如何使用,美國黑金使用方法,美國黑金使用劑量,美國黑金使用經驗,美國黑金使用心得足夠的增量彌補,收益就會下降;影響所及,銀行體質將變得脆弱、中介功能也隨之弱化。
「我們是以間接金融為主,負利率對儲蓄者及銀行業經營都不好,貨幣政策傳遞機制會受到傷害,這些都是我們擔心的」,楊金龍說。
央行「再論負利率政策之利弊」報告指出,負利率政策擴大全球負殖利率債券規模,不利公債與貨幣市場運作機制,亦不利潛在產出成長及有效需求。
該報告表示,負殖利率債券規模自2015年1月底的1.9兆美元,大幅增至今年6月15日的12.52兆美元,將使長期投資者降低投資該類債券的意願,致債券市場流動性大幅下降;如日本公債次級市場交易量相對其流通在外比率,2011年第2季為7.68%,今年第1季降至2.41%,大降5.27個百分點。
此外,日本及歐洲部分國家長天期公債殖利率轉負後,消費並未增加,民間儲蓄率反而攀升,未能提振有效需求成長。
此外,負利率政策還可能鼓勵銀行及投資者承擔過度風險,不利金融穩定。央行指出,負利率政策可能提高銀行及投資者風險胃納量,使其承擔風險以追求高收益率,進而推升資產價格,不利金融穩定。
舉例而言,採行負利率政策經濟體的房價指數均呈現上揚,瑞典、丹麥及歐元區房價分別上漲31.9%、22.1%及22.1%,恐面臨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