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垣市議會昨天通過釣魚台列嶼行政地址更名案,是場宣示主權的演出。相對於中、日都懂各自的戲份,台灣的反應只凸顯「我們還弄不清自己的角色」。
廿二日,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通過釣魚台列嶼行政地址更名案,展現日本實際支配釣魚台列嶼的意涵;同日午後,四艘中國大陸海警船航行進入日本釣島「領海」,抗議意圖明顯。事實上,這是中國大陸今年第十一次進入日本「領海」,
更名案通過前,大陸公務船已連續六十九天行經釣島周邊,刷新二○一二年九月日本將釣島國有化以來的連續最長日數。
雖然中、日頻頻以行動宣示主權,相互牽制,但口頭上表現卻相當節制。顯示在美、中新冷戰的國際局勢下,雙方謹慎拿捏分寸。
中日有明確的國家利益,與不同層次的戰略目標。釣島不只是主權問題,也是海權爭奪,中國大陸要進出太平洋,與日方海洋衝突無法迴避。但美中日趨明顯的新冷戰,催動中方改善中日關係;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也由不得日本抽身,美中關係越緊繃,日本越需穩定的中日關係。雙方從二○一二年釣島爭議撕裂雙邊關係學得教訓,不會再走入寒冬。
中日友好有共同目標,相互克制甚至牽制,都有國家利益的計算,但台灣的克制卻很難說得清為了什麼。二○一二年釣島爭議,為馬英九政權簽下台日漁業協議。這次釣島爭議再起,操作得宜或許可以再次打開漁權談判空間,民進黨政府與日本站在一起譴責中共挑起紛爭,不見捍衛國家主權的企圖心,更遑論外交操作爭取國際空間與權益。未來,東海在中日兩國的政治角力下,台灣存在感或將日益薄弱。